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探碧波千里 驱深海“气龙”——记中国海洋石油

来源:中国海洋药物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0-0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20世纪80年代,众多国际知名石油公司斥巨资在中国南海钻探10余口深井,并由此断言“高温高压海洋石油气无法游离成藏”。而后,仍有一代代石油人怀揣着“南海梦”砥砺行进,不负

20世纪80年代,众多国际知名石油公司斥巨资在中国南海钻探10余口深井,并由此断言“高温高压海洋石油气无法游离成藏”。而后,仍有一代代石油人怀揣着“南海梦”砥砺行进,不负家国重托,终将梦想照入现实。

尽管人类开采石油与天然气的活动最初由大陆开始,但从19世纪末,美国加利福尼亚海边钻出第一口海上油井之后,勘探海中“气龙”便成为世界各国的频发动作。

时代发展推进了测试作业和钻井技术的革新速度。而在我国,海洋油气工程的系列研究均起步较晚,粗略算下来也不过60余年:1957年,因渔民反映海面有油苗漂浮,南海西部的油气地质勘探逐渐开始;1966年,我国第一座钻井平台于渤海顺利建成;1967年,第一口勘探井喜喷原油……尘封多年,中国海洋油气工业的序幕缓缓拉开,中国海洋石油人自此逐风破浪,于跌宕起伏的发展中劈出一条跟随、创新、引领之路。

作为从事海洋油气钻完井研究的佼佼者,身为解决多项高温高压和深水测试作业世界性难题的团队领头人,李中用20多年的时间促成了高温高压钻井关键技术、井筒完整性技术、安全控制技术和钻完井提质增效技术四大国际级首创成果。对他和他领衔的“南海高温高压钻完井关键技术及工业化应用”项目团队来说,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的表彰固然可喜,但最为珍贵的还是将中国海洋油气钻完井技术研究推上了一个新台阶,达到了一个就经济产值、环保效益、施工人员人身安全保障而言,他人无法企及的高度。而李中和他的团队,也为国际高难度海洋油气工程开发、建设竖起了一支引领世界水平的标杆!

史无前例 难上加难

海洋蕴含着全球70%以上的油气资源。步入21世纪以来,全球的油气发现有近一半源自深海。而在中国南海,当珠江口盆地首次出现一口日产295.7立方米的高产油井,当原油从离海底2000多米的地层深处喷涌而出,它也一改往日低调,被国外专家一致视作“可能成为另一个波斯湾或北海油田”的海域。

但向前推进10年,境况却完全不同。位于欧亚、太平洋和印澳板块的交汇之地,中国南海除了目前已知的油气储量诱人,还同美国墨西哥湾、英国北海并称为全球三大海上高温高压海区。且相比其他两个区域,中国南海的温度、压力更高,勘探开采任务更为艰巨。“从地球的板块角度来讲,中国南海地处应力的集中区,地质状况极为复杂,地层最高温度接近250℃,压力系数也可能达到2.4。”李中如此说道。

最高温249℃、最高压力系数2.38,这是最新钻井资料给出的结果。并且,原国土资源部《全国油气资源动态评价》数据显示,中国南海高温高压区域蕴藏着近15万亿立方米的天然气,约占中国南海总资源量的三分之一。这也间接说明了想要海中寻宝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有的数据是地质人员根据南海高温高压区域的地质构造、沉积特征等分析研究后预估出来的。”李中指出,“是否真的成藏,规模多大,具体在哪里,必须钻井证实。”

项目团队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1978年3月,国家作出海洋石油对外开放的战略决策,吸引了大批国际巨头公司入驻中国南海,海洋对外合作由此迅速转入实施阶段。1982年1月,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条例》,规定“对外合作海洋石油资源的业务,统一由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全面负责”。

然而,在高温高压海域钻井,风险高、成本高、失败率更高,加之中国南海海域台风频繁,地层高含CO2,实际作业的难度可想而知。前期钻探的15口高温高压井,投入近50亿美元的财力,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全部国际企业铩羽而归,陆续撤出这片被论断为“高温高压海洋石油气无法游离成藏”的海域。

中国南海高温高压区天然气勘探由此成为行业公认的世界级难题。

靶向狙击 深耕不辍

值得一提的是,虽受制于技术,国外专家过早地给中国南海油气成藏判下死刑,但中国海洋石油人对于“南海梦”的坚持和追求并未受到影响。

“储量是石油公司发展的基础,在拥有勘探权益的区域找到尽可能多的油气,是勘探从业者的职责。不管南海高温高压区的天然气勘探有多难,我们都会努力突破。”1994年,刚刚加入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的李中,应国家需求、受行业前辈感召,开启了新一轮的海上求索之路。

“经过第一轮对外合作,国内钻井装备基本实现跟进,基础研究队伍和作业队伍也随之组建起来。另外在合作期间,国内面向钻井工艺的技术、程序、方法也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在李中看来,国外企业纷纷撤出中国南海勘探权益,看似陷入了僵局,但对中国本土海洋石油人而言,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不断琢磨、反思,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最后发现制约勘探的最主要原因,其实还是钻井工艺。”李中指出,自1984年首次在中国南海莺琼盆地钻高温高压探井以来,一直鲜有储量发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钻井技术不够先进,而高温高压的环境要求钻井装备具有较强的抗高温高压及密封性能。

文章来源:《中国海洋药物》 网址: http://www.zghyywzzs.cn/qikandaodu/2020/1008/346.html



上一篇:倚天观海,助力海洋发展战略 ——中国海洋卫
下一篇:探秘海洋药物的管华诗

中国海洋药物投稿 | 中国海洋药物编辑部| 中国海洋药物版面费 | 中国海洋药物论文发表 | 中国海洋药物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海洋药物》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